蘑菇或蕈菌一般泛指肉眼可见、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,为长出地面的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。多由菌盖、菌柄、菌托和菌环等组成,以菌盖最为明显。菌盖形状呈伞型、钟型、斗笠型、球型或半球型、扇型、漏斗型等各式各样,颜色也是多种多样。
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,生长环境呈多样性,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,以草原、树林地带最为多见。蘑菇一年四季都可生长,以6-9月最多,雨后天晴最为多见。
入伏以来,徐州迎来了降雨天气,空气湿度大,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,非常适宜野生蘑菇生长,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的风险较高,在此提醒大家,到公园和郊外游玩,切勿采摘、食用野生蘑菇。
一、正确认识毒蘑菇
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,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。毒蘑菇种类繁多,形态各异,部分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,肉眼很难辨认。目前,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,全国均有分布。毒蘑菇毒性非常强,毒性成分复杂,目前没有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药,毒蘑菇中毒后死亡率极高,居各类食物中毒事件之首。
毒蘑菇的临床分型
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,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,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。蘑菇中毒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8种类型:胃肠炎型、急性肝损害型、神经精神型、溶血型、光敏性皮炎型、急性肾损害型、横纹肌溶解型和混合型。
何为“假愈期”?
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时,患者进食毒蘑菇后一般在6小时以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,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,患者自觉康复。此期一般持续1~2天,在医学上“自觉康复”的这段时期称之为“假愈期”。几天后患者再次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部不适、纳差、肝区疼痛、肝脏肿大、黄疸等症状,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,提示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。“假愈期”常常会让患者、家属或大夫忽视了病情的严重性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,常可造成严重后果。因此,特别提醒注意!
二、毒蘑菇认识误区
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毒蘑菇鉴别方法,毒蘑菇的民间鉴定方法一般都不靠谱!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的错误方法去辨别蘑菇的毒性。毒蘑菇的鉴别常有以下误区:
1. 鲜艳的毒蘑菇有毒,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。
错!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,部分色彩不艳、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如灰色的灰花纹鹅膏、拟灰花纹鹅膏和白色的致命鹅膏就为剧毒种类;而鸡油菌和一些颜色鲜艳的红菇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。
2.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,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。
错!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,比如鹅膏、口蘑、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。
3.毒蘑菇跟银器、生姜、大米、生葱一起煮,液体变黑有毒,颜色不变则无毒。
错!“银针验毒”是小说和电视情节,可以验砷化物(比如砒霜)、硫化物,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,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,不能产生颜色变化。
4.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。
错!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,不分泌乳汁,也不变色。而有的食用菌,比如松乳菇、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,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,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,也是可食的。
5.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。
错!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、生虫。
6.表面粗糙、突起,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。
错!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,比如剧毒的毒粉褶蕈。
7.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,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。
错!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,既可能是有毒的,也可以是无毒的。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。
8.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,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。
错!蘑菇的气味不仅和品种有关,也和生长的环境有关,毒蘑菇和无毒蘑菇的气味无法分辨。
9.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。
错!毒蘑菇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,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,加入其它的作料,比如大蒜、生姜等,也不能破坏毒素。
10.我以前年年在这棵树上采蘑菇都没有毒。
错!曾经有一家四口人全部被毒蘑菇毒死,就因为他们年年在同一棵树采同一种蘑菇,从来没有出现问题,但是偏偏有一年可能受环境变化的影响,出现了毒素,造成这一惨剧。
三、常见毒蘑菇类型
1、毒蝇鹅膏
俗称:毒蝇伞、毒蝇菌、捕蝇菌、蛤蟆菌
分布及生境:分布于北方地区。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,群生。
形态特征:菌盖呈鲜红色至橘红色或黄色,盖上敷有许多白色或污白色凸起(疣状物),菌柄靠近上部有白色菌环。基部(根部)膨大呈球形。童话故事及漫画中常出现此种蘑菇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主要引起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症状。人误食数小时后发病,除有剧烈的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外,还可出现头晕、精神错乱、出汗、脉搏减慢、昏迷等表现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2、肉褐鳞环柄菇
俗称:肉褐鳞小伞、肉褐鳞小菇
分布及生境:分布于华北、西南和华中等地。夏秋季生于阔叶林林地上,群生或单生。
形态特征:菌盖直径2-5cm,呈白色或污白色,中央有低的钝凸,被有灰褐色、暗褐色至黑褐色的同心环状鳞片。菌柄呈污白色,无明显菌环,仅有一个像菌环的膜质区,与盖表同色,环区上部具白色纤毛,以下部分具与菌盖鳞片同色的鳞片,基部膨大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 剧毒。含有鹅膏毒素,可引起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。2001年8月在河北省沧州市发生5人误食中毒,其中3人死亡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3、条盖盔抱伞
分布及生境:分布于北京、江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夏秋季生于腐木上,单生。
形态特征:子实体小。菌盖直径1-4.5cm,黄褐色至浅茶褐色,肉质薄如膜且有韧性,边缘更薄,可见菌盖下的菌褶的纹。菌褶稀,与菌盖同色;菌柄圆柱形或基部稍膨胀,实心,黄褐色至浅茶褐色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剧毒。含有鹅膏毒素,可引起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。2014年11月湖北发生一起2名小孩误食导致1人死亡的中毒事件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4、假褐云斑鹅膏
分布及生境:分布于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和西北地区。夏秋季生于各种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,群生。
形态特征: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。菌盖直径5-15cm,淡灰色、灰色至灰褐色。菌柄白色,菌柄顶部至近顶部生有白色菌环,基部生有白色,棒状、腹鼓状至梭状大菌托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剧毒。含有毒素2-氨基-4,5-己二烯酸。多在进食6-24小时发病,少数可达48小时以上。初期表现为剧烈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症状,随后出现急性中毒性肾损伤,少数可伴有肝损害,严重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5、灰花纹鹅膏
分布及生境:广泛分布于华南和华中地区。夏秋季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,群生。
形态特征:子实体小型至中等。菌盖深灰色、暗褐色至近黑色。菌柄上部或顶部生有灰白色菌环,基部有白色近球状的菌托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剧毒。含有鹅膏毒素,可引起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。近年来该种引起的中毒事件频发,1994~2012年在我国湖南、江西等地发生33起因误食此菌中毒事件,导致350多人中毒,其中79人死亡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6、黄盖鹅膏
俗称:黄罗伞
分布及生境: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,单生。
形态特征:菌盖直径为3-6cm,呈黄褐色、污橙黄色至芥黄色。白色菌环生在菌柄上部或顶部,菌柄上长有纤毛状鳞片,基部呈白色近球状菌托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剧毒。含有鹅膏毒素,可引起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7、鳞柄白鹅膏
俗称:白罗伞、白毒伞
分布及生境:分布于吉林和河南。夏秋季生于壳斗科、松科植物组成的混交林地上,单生。
形态特征:菌盖直径5-10cm,呈白色,中央常有钝凸并呈米色,平滑。菌柄长8-16cm,呈白色并有白色鳞片,上部生有白色菌环,基部生有白色近球状菌托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剧毒。含有鹅膏毒素,可引起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8、卷边桩菇
俗称: 卷边网褶菌
分布及生境:分布于东北、西南地区。春末至秋季生于杨树等阔叶树林中地上。群生或散生。
形态特征:子实体中型至大型。初期半球形至扁半球形,后渐平展,中部下凹呈漏斗状,边缘内卷,黄褐色至橄榄褐色,湿时稍黏,成熟后具少量绒毛至近光滑。菌褶较密,有横脉,靠近菌柄部分的菌褶间连接成网状,黄绿色至青褐色,伤后变暗褐色。
中毒表现及处理:有毒,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。误食后30分钟至3小时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上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,以后出现腰部酸痛、血红蛋白尿、贫血、黄疸等急性溶血表现,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、休克等并发症。目前无特效解毒剂,中毒后立即就医。
四、毒蘑菇中毒如何自救
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,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:
1、催吐或导泻: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。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(筷子、汤勺等)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。可反复多次,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,以减少毒素吸收,减轻中毒程度。催吐后,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,补充丢失的体液,防止脱水导致休克。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,加快毒素排除。
2、立即就医:中毒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。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中毒的医疗条件,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,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。
3、保留毒蘑菇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:最好将食用的蘑菇拍照并携带进食的剩余蘑菇样品,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,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。
五、毒蘑菇中毒后果
1、有的毒蘑菇中毒虽然不致命,但是导致误工,误课,影响正常生产和学习。
2、有的毒蘑菇中毒患者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,但是却留下肝肾损伤的后遗症,背上沉重的医疗负担。
3、严重的毒蘑菇中毒或拖延治疗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,例如:2012年9月29日,云南省昭通市某县发生家庭内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,各级医院虽竭尽全力抢救中毒病人,但由于中毒人员情况十分危重,最终9名中毒人员中仍有6人抢救无效死亡,其中年龄最大的58岁,最小的的6岁,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!
六、食用野生蘑菇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八个注意事项
三个基本原则:
1、没有吃过的不要吃;
2、不认识的不要吃;
3、没有把握的不要吃。
八个注意事项:
1、不要随意采摘、买卖、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。
2、不吃过小的野生蘑菇,因为过于幼小特征不明显,无法识别。
3、不采食“头上戴帽、腰间系裙、脚上穿靴”的蘑菇,因为很可能它是致命的鹅膏。
4、炒熟煮透后再吃,不要用急火快炒,应翻炒时间长点,使其更好地受热均匀,一些微毒的毒素会在高温作用下分解,最大程度上降低中毒几率,但是剧毒的种类烹饪不会使毒素分解。
5、每餐最好只食用一种野生菌,避免杂菌中毒的可能。
6、不要吃太多。有些野生蘑菇一次吃太多,即便不中毒也会出现全身无力、头昏等轻度不适等现象。
7、食菌不喝酒,喝酒不吃菌。食菌不宜喝酒,饮酒能促进或加速毒素吸收,加重中毒,甚至危及生命。
8、不给小孩老人吃。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,发病致死率较高。
毒蘑菇识别困难、中毒后果严重,杜绝食用毒蘑菇是毒蘑菇中毒防控的关键。对于野生蘑菇,建议最好是不采、不买、不卖、不食,以防中毒。
组稿:李梦琦
审核:苗升浩